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甲午年度土城義塚大墓公於中和秀朗橋下施放水燈

土城義塚大墓公,係清代擺街堡十三庄內共同信仰中心。引用維基百科:『舊擺接堡內新埔、埔墘、後埔、社後(以上在今板橋境內)、芎蕉腳、枋寮、南勢角、員山子(以上在今中和境內)、藤寮坑、冷水坑、柑林陂、火燒、員林仔、大安寮(以上在今土城境內)等「擺接十三庄」。』

又有云:『清高宗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間,天地會林爽文起事,北臺灣林小文部眾曾與官兵戰於擺接堡柑林埤(今土城區裕民路學府路附近)一帶,許多林小文部眾被清軍殺死,暴屍荒野,乾隆帝恨其為亂黨,敕命不許收埋。但地方人士報告,其中許多屍骨是被誤殺的難民及協助清軍平亂的義士。經過官員上奏,皇帝於是封其為「義塚」,墓碑銘文:「奉恩憲札諭埋葬難民萬善同歸墓」。

也有說法表示,其中均為林爽文部眾,門閥士紳基於同鄉情誼與憐憫之心,方才向官方詐稱誤殺義民,但以清代對於叛逆同黨之嚴厲,民眾一般不敢造次。所以認為此些屍骨應該為協助清兵的鄉勇死者、無辜被害的難民遺體與林爽文部眾屍首之結合。

相傳亦埋葬了爾後許多泉漳械鬥的死者遺骸,但包含林爽文事件,亦帶有泉州、漳州互相鬥爭的因素,故不為異。』足見大墓公陰廟信仰之色彩。今時,每年大墓公於中元節時,祭典最為隆重,並且由土城、板橋、中和三區輪流負責主辦,所以各區皆是三年輪值一次,而今年甲午年適逢輪回中和區擔當任務。

筆者曾於2011年時,親眼見過大墓公車隊於農曆七月十四日傍晚五點,浩蕩經過中和地區宜安路上,往中和路廟口方向駛去,由於一般大墓公施放水燈隊伍應是下午五點才會由土城本廟出發,因此筆者估計那年是因與中和廟口施放水燈活動撞期,所以提早於五點抵達中和華中橋下,完成水燈施放,方便緊接稍後晚間八點第二場次由中和大廟同於華中橋下舉行的施放水燈。而今年或許是因土城義塚大墓公為避免再次與中和大廟撞期施放水燈,所以將日期由往年的農曆七月十四日,調整提早至農曆七月十二日,今年並且調整以往施放地點,由華中橋改至秀朗橋下。當日傍晚,由主辦中和地區各輪值里(爐主:明德里、主會:福美里、主醮:景平里、主壇:灰窯里、主普:秀明里、福德首:連和里等六里)為首的志工們聚集於土城大墓公廟,提著燈籠陸續上車,隨著陣頭、藝閣、車吹等特色遊藝的伴奏下,由土城永寧捷運站一帶出發,行經土城青雲路、板橋華福街、中和莒光路、中山路、員山路與中正路、景平路等地,最終由成功路抵達秀朗橋下,進行水燈施放活動。

晚間九點二十多分,活動圓滿達成,來自土城的藝閣陣頭車隊返回土城,三年以後再會中和區。


圖一:晚間接近八點時,由土城一路遶境而來的車隊陸續抵達中和秀朗橋下。


 圖二:土城、板橋、中和各里民等陸續下車,等候後方隊伍陸續進場。


圖三:各方參與人員手持燈籠,排燈升起。


圖四:法師抵達,由眾人引導下沿途誦經步向法事場地。


圖五:法事情形。


圖六:法事祭文。


圖七:眾輪值執事與里長團拜


 圖八:眾人協力之下將水燈施放至新店溪畔


圖九:眾藝閣陣頭車輛停放河濱空地一景


圖十:晚間九點多水燈施放儀式完成,藝閣陣頭車隊再度啟程,返回土城。

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

癸巳年度中和地區廣濟宮、福和宮慶讚中元放水燈夜巡

圖一:本年度主普安平里里長林芳飾所聘請的潭墘光華軒北管團。安平里亦為潭墘庄內其中一里。

前天農曆七月十四日,是中和地區年例中元節一系列慶典中放水燈活動的日子。每年皆固定於中元節的前一晚,由中和大廟廣濟宮、福和宮主辦施放水燈的夜巡活動。

中和大廟的中元慶典所分擔的要職很多,譬如天官首、柱首(四大柱)、主普等,每一要職都由一里的單位負責,這些里區皆為擺接堡十三庄信仰圈範圍內。今年的主普,由安平里榮任。每年約於傍晚五點多,擔任值年主普、柱首等的各里陣頭、排燈與藝閣車輛,會先於自己庄內的鄰里集合整隊,後出發出庄前往中和福和宮前的廟埕報到,等待,各里陣頭陸續報到完畢,約在晚間七點至八點以前,準時施放煙火後從福和宮出發,進行施放水燈的夜巡活動。

近幾年,中和大廟的迎排燈、放水燈夜巡活動的路線皆是固定,先是繞巡枋寮的景新街,再左轉安和路近潭墘庄交界處(瓦窯溝旁),後左轉中和路一路直行過廣濟宮前,過中山路口繼續行走,最後到達河堤快速道路。左轉橋和路經過華中橋下以後,繼續前進至二八張所屬範圍內的工業區旁目的地,此時各路陣頭、藝閣及排燈車輛會停於該地休息,水燈及法師步上一旁天橋,過去對面堤防外頭的下方空地,進行法會儀式,待完成後旋即將水燈施放至華中橋下一旁,期間並且不斷鳴放煙火,示意隊伍已達目的地進行任務。

施放以後,法師與眾參與者回到堤防內,會合陣頭、藝閣與排燈車輛,隊伍再度啟行,一路浩蕩經由廟仔尾低區,返回廣濟宮與福和宮前,忙碌一晚的夜巡活動宣告圓滿落幕。

最後,要提今年最令人動容的,不外乎是參與的陣頭單位,數著數著,竟然共有四團北管團,實屬近年中和大廟放水燈活動難得一見的盛況。再者,這四團除了其中兩團是職業的菁桐南極社,之外另兩團都是中和本地的軒社子弟北管團,潭墘光華軒及外南村的新樂社,筆者欣慰光華軒與新樂社的現身,但也擔心這些子弟團的持續沒落,其壽命還能多久。

圖二:中和潭墘光華軒北管團,車棚內眾子弟情景。

圖三:隨外南村的中興里同來參與的中和新樂社北管團車棚內情景。值得一提的是,新樂社是當今北部所剩無幾的四平系統北管團。

圖四:晚間七時三十分,施放煙火準時由廣福路福和宮啟行。

圖五: 隊伍中可見寫有本年度中和地區慶讚中元統一祭典、榮任要職的各方里長大名的燈籠。

圖六:於河堤內環河道路上休息的陣頭、藝閣與排燈車輛,等候岸邊眾人施放水燈儀式完成。

圖七:河堤外岸邊,法師引領眾人施放水燈的其中儀式。

圖八:中和廟口的鑼鼓團。

圖九:任務完成,隊伍由廟仔尾地區巷弄一路穿梭,返回中和路上廣濟宮。

圖十:天官首。(本年由中和九玄宮榮任)

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永和南清宮癸已年「慶賀聖蹟庇佑鄉里」遶境活動預告

圖一:慶典海報

圖二:遶境地圖

位於永和頂溪地區的南清宮,係屬庄頭老廟,同時亦為永和五大軒社之一的「南清社」北管館址所在,迄今已有九十八年的歷史。該宮本次欣逢田都元帥三祖與福德正神開光安座,奉諭特別擴大舉行慶典並遶境永和頂溪州地區,以期護衛鄉里、民安康樂。

民國一百零二年農曆六月十八日;國曆七月十八日(星期四)為慶典遶境日期,遶境隊伍於當日上午十一點整起馬。

接駕路線:南清宮出發→左轉文化路90巷→右轉文化路→左轉信義路→右轉保福路二段88巷→港口清聖宮→保福宮→停駕。
遶境路線:保福宮出發→仁愛路202巷→仁愛路左轉→仁愛路直行→永和路右轉→中興街左轉→國光路右轉→豫溪街左轉→竹林路左轉→直行文化路→左轉信義路→左轉信義路118巷→左轉文化路113巷→直行文化路114巷→左轉文化路114巷31弄→直行文化路90巷→左轉文化路90巷32弄→右轉永和路二段425巷→右轉永和路二段→右轉永和路二段295巷→右轉永和路二段→右轉忠孝街→右轉文化路90巷→右轉返回南清宮。

筆者在此十分感謝永和南清社成員李先生,為本站提供慶典資訊,倘若讀者有意想要了解南清社歷史,可至永和南清社無名小站官網:http://www.wretch.cc/blog/allan2000/25148378

官網裡頭敘述詳細,故往後筆者對於該團不另多加介紹。

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中和配天宮

圖一:配天宮內正殿之擺設


以前啟蒙筆者幼年對於廟會文化產生興趣的,幾乎都是自家附近的小型宮廟、神壇,庄頭大廟反而不在話下,今天筆者所拜訪的中和配天宮,亦同一例。那時國小筆者上學,都要從中和步行前往永和,途中路過中和配天宮這一間宮廟,目光都會被該宮宮內的一對千里眼、順風耳神將所吸引,當時誤認其為所謂「七爺八爺」的懵懂記憶,至今想起還印象深刻。

中和配天宮,位於中和區保健路二十九巷二號,前身名為甘泉堂,宮主甘順升先生今年八十歲,嘉義朴子人。四、五十年前,宮主離鄉背井從嘉義朴子北上生活,當時隨身僅攜帶一面朴子配天宮小型令旗,做為貼身保護平安作用,並於台北市的萬華加蚋仔地區落腳,由於宮主本身學習五術之故,後因感受朴子配天宮三媽及中寮安溪城隍、南鯤鯓三王無形中的庇護隨行,遂在民國五十六年成立「甘泉堂」,做為替人相命之場所,今天仍舊可見中和配天宮門口的天公爐上刻有「甘泉堂」三字,而非配天宮,此物足可證明該宮往昔的歲月軌跡。甘先生又補述,選用「甘泉堂」命名之靈感源自當初考據其祖上時,發現其祖早年於唐山福州開設過中醫館,因其命名取做甘泉堂,甘先生便將此名照搬用來自身開設的相命館上。

自民國六十年起,甘先生陸續迎請朴子三媽、中寮安溪城隍等神尊金身北上至甘泉堂奉祀;民國六十六年,甘先生同自身開設的相命館甘泉堂離開加蚋仔,遷至中和,於中和配天宮現址旁一處民宅樓上安身,同年又南下迎請三條崙海清宮的包公金身前來。爾後,堂內朴子三媽與三條崙包公因時常降駕辦事而靈驗逐漸聞名於鄉里,常有附近居民前來參拜。

有一次,正值農曆五月,甘先生將安奉宅中的中寮安溪城隍爺金身請至樓下一旁空地看戲,當時周圍民房寥寥無幾,蔚為寬敞。孰知,安溪城隍看完戲後,金身卻始終請不回民宅樓上,後經請示,安溪城隍有意於該空地建廟駐紮。當時便隨性搭了一座鐵棚,讓安溪城隍爺金身以避風雨。民國七十年,宮主回去嘉義朴子配天宮取得分靈認證與配天宮贈匾,中和配天宮正式成立,原本簡單的鐵棚也搖身變為普通建築,樣貌並且不斷延續至今天。

今天的配天宮內,正殿主祀天上聖母,即朴子配天宮三媽(中間),另有三條崙海清宮閻羅天子包公(虎邊)與松柏嶺受天宮玄天上帝(龍邊)。當年的中寮安溪城隍金身也奉祀在閻羅天子一邊。其他重要神祇有五王、三清道祖、三奶夫人、三官大帝、三寶佛與五聖恩主等。左側另有一局奉祀張龍、趙虎等護法神,其中有一尊楊府將軍,則是受某位香港楊先生之託,至香港請來台灣寄奉。

配天宮本身並無鑼鼓、神轎,僅有一對千順神將坐鎮於宮內兩側龕內,威嚴無比。宮主表示,此對神將已有十多年未出門,因經濟問題,近來進香已無外聘鑼鼓、神轎,僅簡單手捧神尊回去祖廟謁祖。以前民國八十五年時,本宮資金許可,當年及之後的總共連續三年,曾經外聘鑼鼓、神轎等陣頭於年度謁祖進香活動,並且回駕時於景安路下馬,遶境保健路、安平路與宜安路回宮。

甘先生對於五術領域的鑽研頗有成就,日前台南有一間山仔腳五王宮前來配天宮會香,原來正是當初甘先生南下為五王宮處理地理風水、開廟門等科儀之故。今日訪問,感受甘先生之正直與虔誠,筆者在此十分敬佩與感謝。

 圖二:宮內一對十多年未出門的千順神將之一

圖三:宮內一對十多年未出門的千順神將之二

圖四:中間主祀朴子配天宮三媽

 圖五:右側龍邊奉祀玄天上帝

圖六:左側虎邊奉祀三條崙海清宮閻羅天子(即包公)、中寮安溪城隍

圖七:三奶夫人與早期前往鹿港辦事時獲贈的蘇府王爺金身

圖八:某楊姓香港人寄奉的楊府將軍(即楊家將)

 圖九:負責辦事的閻羅天子金身

圖十:宮廟外頭右側的五營

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

中和玉聖宮

圖一:臺北玉聖宮落腳於中和現址初期時的眾友宮所贈匾額

臺北玉聖宮位於中和保健路十巷內,是中和泰安里社區的信仰中心之一。該宮主祀關聖帝君三恩主及天上聖母、觀音大士,係屬苗栗客家人北上離鄉背井所建立的家鄉神祇信仰中心。

民國七十四年,該宮創始人鄒添燈先生先於台北市水源路一百三十一之一號落腳,自苗栗玉清宮分靈關聖帝君神尊,方為玉聖宮成立之始。廟方表示,民國八十年初因租約到期,本宮關聖帝君指示尋找新址。經過信眾朋友間的輾轉尋找及冥冥之中關聖帝君的指示,民國八十一年終在現今的中和地址,做為關聖帝君新的新處,並長期扎根於此至今。

筆者年幼曾數次看過該宮簡單的鑼鼓團及香客隊伍,每年見面次數不下三次,因此雖說該宮的廟會既簡單又小型,但對筆者而言卻是格外特別。每年前來該宮進香的友宮香客絡繹不絕,該宮都會派遣鑼鼓陣發財車至中和交流道接駕,帶領遊覽車到景安路外下馬,步行至保健路內宮址。而該宮每年皆固定於農曆六月,擇日返回祖廟苗栗玉清宮謁祖一天來回,由於廟方有感經濟不佳、人事動員與噪音擾民等問題,近年謁祖幾乎只有簡單手捧神尊,連平時會去接駕友宮帶隊前來的鑼鼓團在該宮本身的謁祖活動中也省略了。

過去曾經看過兩次該宮在農曆六月的謁祖起行時有鑼鼓神轎,其風格保留了道地傳統。詢問廟方後得知,近年該宮雖是精簡謁祖活動,但仍決定每隔四年一次讓本宮的鑼鼓、神轎與旗幟等出門,展現前往祖廟謁祖時的莊嚴陣容。廟方表示:「除了謁祖,其餘時候,本宮一概不考慮以遶境與陣頭來襯托本宮的香火,心誠則靈」、「本宮遷到中和至今二十年有,從不在此舉行過遶境活動,要說只有早期在台北市水源路時,曾經有次前往祖廟謁祖回駕有在廈門街一帶遶境過」。筆者也問到該宮的鑼鼓陣,廟方表示本宮的鑼鼓陣為早期板橋新南宮的老師父所教導。

最後,廟方說到:「本宮不以招募信徒捐獻的名義,來大收外財落入私囊,廟裡一切開銷皆由幾位信徒自掏腰包,實在吃力不討好,不過行正做端、心誠則靈,這才是我們宮廟關聖帝君的正信精神」,並且感慨,在這景氣不佳的年代,這間宮廟不知還能維持多久,由於本宮堅持不收在地年輕人來支援謁祖的陣頭人力,人事組成幾乎都是當初苗栗北上的客家原班人馬,現在他們都老了,未來倘若撐不了也只能關門收起。

言談之中,廟方透露出無奈與感慨,筆者也祝福這一間特別的客家人信徒宮廟,在未來能夠繼續延續關聖帝君的香火。

圖二:位於玉聖宮內牆上的簡歷


圖三:玉聖宮眾神尊擺設,簡單大方



潭墘金龍團

圖一:民國八十年的潭墘金龍團合影

暑假剛放,筆者想到自從接觸廟會文化領域以來,心中始終擁有一個憧憬,那就是要對筆者自幼成長的台北中、永和地區的廟會與宮廟軒社,進行訪問,了解老地方上的傳統庄頭信仰、陣頭與祭典,以及那些近幾十年來自外縣市移民北上所開設的宮廟歷史。此次適逢暑假期間,筆者正好有這機會與時間開始逐一實現了。

人生中初次訪問那天的下午,午後雷陣雨才剛減緩,筆者便與另一位「同道」的朋友同行,共同決定首站直奔位於中、永和交界處,近智光商職一帶的永和安樂宮進行訪問,此地也正是筆者自幼成長的區塊,當地老地名叫「潭墘」。 永和安樂宮位於中和安樂路上,其地址正好被劃分至永和區內的邊緣處,其實與中和的地緣關係才較為親近,是地方庄頭的重要信仰中心之一,與舊時老中和潭墘地方人士緊密相關。該宮主祀濟公禪師,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濟公、土地公生日當天會舉行慶祝神明聖誕辦桌晚餐。此次訪問的主要目的不單是了解永和安樂宮,真正的用意在於打聽有關在地過去曾經活躍過的陣頭團體「潭墘金龍團」的相關歷史事蹟,潭墘金龍團已於近十多年停止運作,所幸社團的舞龍器具還保留了部分,在倉庫中累積灰塵等待未來哪天能真的重見外界。 到了安樂宮,筆者進入廟內,蒙受該廟的濟公師父「辦事人」林先生熱心解惑,有問必答,並且還特地開了位於宮廟後方的倉庫給我們看看。後來聊著,建議我們前往中和安平路上的潭墘土地公廟樂墘宮,尋找一位過去曾經長期經營安樂宮石先生進行訪問,將能得到更多收獲。到了樂墘宮,我們順利找到了石先生,石先生也同樣對於我們的來訪表示歡迎、熱情解惑,聊了有關潭墘金龍團與安樂宮的事情許久。 

安樂宮大約成立於民國七十三年,當初係為潭墘金龍團而建立的宮廟。民國七十年代初,先有地方人士提議成立金龍團以因應地方廟會祭典時熱鬧,金龍團成立後的兩、三年才在安樂路現址建立安樂宮。當時安樂宮尚未建立前,鄉里還有傳聞其現址地下有「靈」在修行,致使該區塊長久無法讓人進行農事耕作,農作物種了都無法順利生長,後來金龍團員便相中了此塊地。原本開宮要取自金龍團的名稱特性,簡單命名為「龍宮」,奉祀當時團員共刻的幾尊神明中的田都元帥為主神(一說當初只先有共刻一尊田都元帥,後再共刻其他濟公禪師、天上聖母、中壇元帥與池府王爺),後來團員間彼此又經過再三討論,最後決議定名為「安樂宮」,並且主祀濟公禪師,隱喻「降龍」。而金龍團當初共刻的其他神明田都元帥、天上聖母、中壇元帥與池府王爺等也納入廟內奉祀,成為副要神祇。 金龍團、安樂宮接連成立後的這段歲月,安樂宮有囊括辦事功能,剛才拜訪的林先生談到:「據說以前辦事的濟公師父降駕時還操著一口廣東腔」。林先生笑說那位濟公師父是廣東人呢。

金龍團方面,根據後者石先生的說法,金龍團是聘請團員間人稱「王仔」的一位廣東籍的兩廣醒獅團王進旺先生為教練,先後教授金龍團舞龍技藝與同為潭墘地區的呂厝醒獅團舞獅。練出成就後若有邀請,便受邀出團表演順道收取紅包維持社團運作,初期民國七十三年有次,還被邀至台北市萬華參與艋舺青山宮迎靈安尊王慶典,獲得鳳音社贈匾。今天這塊匾額仍舊掛在安樂宮內做為昔日金龍團風光的見證。

至於金龍團究竟何時停止運作,石先生也不清楚,不過他表示,他在民國八十九年退出管理有關金龍團的事務後沒多久,金龍團便解散了。可以推測的是,金龍團可能是在民國九十年代初停止了運作。 受訪的林先生表示,解散後的金龍團有兩條龍,其中一條「水龍」曾經放於安樂宮內的右側,後被拿去火化掉。剩餘一條金龍以及鑼鼓等。另一位受訪者石先生則是表示,金龍團沒有所謂「水龍」,只有金龍與銀龍,金龍為喜事使用,銀龍則為白事,銀龍後來火化只有保留了金龍至今。安樂宮後方的倉庫內放置的那條金龍即是。

在安樂宮訪問時,林先生感慨表示,今天金龍團在處於後繼無人而停止運作的窘境下,原本過去曾有提議將倉庫這些所剩器具一併步上與那尾銀龍同遭火化的命運,後來所幸有其他附近的宮廟發聲,說明對此不要輕易行事,才得以保留。如今還有部分在世的潭墘金龍團前輩仍盼望著未來哪一天,潭墘金龍團能夠再次恢復運作,重新讓那些久未整理的陳年舞龍器具搬上世面,吸收有志學習舞龍技藝的年輕新血,為潭墘金龍團進入另一個全新世代的重生與傳承。

圖二:早期潭墘金龍團南下中部出軍時留影。
圖三:民國七十三年潭墘金龍團參與艋舺青山王祭時萬華鳳音社的贈匾

圖四:於安樂宮訪問時的林先生至宮廟後方的倉庫,現出金龍及鑼鼓給筆者看。